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停止各地自行研制开发金税工程相关软件及设备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12:40:35   浏览:891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停止各地自行研制开发金税工程相关软件及设备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停止各地自行研制开发金税工程相关软件及设备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2002-04-24
国税函[2002]35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近据反映,一些地区税务机关在推广应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过程中,自行研制开发了一些与金税工程系统相关的硬件和软件产品,如:一机多卡、网上报税、扫描传输等。为防止重复开发,减少浪费,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总局研究决定:
一、自2002年4月1日起,各地应立即停止与金税工程相关项目的硬件设备或软件产品的研制开发工作。对未经总局批准擅自立项的,要立即取消;已经研制开发的软件产品或硬件设备,不得再扩大应用范围。
二、对已经开发并正在使用的如网上报税、扫描传输、一机多卡等软件产品或硬件设备的地区,除不得扩大使用范围外,还要确保软件或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不得自行变更金税工程操作规程,将本应由税务机关完成的工作转嫁给企业,加重纳税的负担。
三、对与金税工程相关系统的软件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将由总局统一组织。
 
二OO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告(1999年第7号)

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告(1999年第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现就发行1999年凭证式(三期)国债(以下简称“本期国债”)的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本期国债发行总额为550亿元,分为三年期和五年期两种,其中三年期385亿元,票面年利率为百分之二点七八;五年期165亿元,票面年利率为百分之二点九七。
二、本期国债从1999年10月10日开始发行,1999年12月10日结束。本期国债从购买之日开始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不计复利,逾期不加计利息。
三、本期国债为记名国债,以填制“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的方式按面值发行,可以挂失,可以质押贷款,但不能更名,不能流通转让。
四、在购买本期国债后,投资者如需变现,可随时到原购买网点提前兑取。提前兑取时,各购买网点均按兑取本金的千分之二收取手续费,并按实际持有时间及相应的分档利率计付利息。
三年期凭证式国债:持有时间不满半年的,不计息;满半年不满一年的,年利率为百分之零点八一;满一年不满两年的,年利率为百分之一点八零;满两年不满三年的,年利率为百分之一点九八。
五年期凭证式国债:除按上述分档利率执行外,持有时间满三年不满四年的,年利率为百分之二点七九;满四年不满五年的,年利率为百分之二点八八。
五、发行期内如遇银行存款利率调整,尚未发行的本期国债的票面利率,在利率调整日按三年期、五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调整的相同百分点作同幅调整;尚未发行的本期国债提前兑取时的分档利率,另行通知。发行期内如遇对个人存款利息开征所得税,本期国债的利率不再调整。
六、本期国债面向社会公开发行,投资者可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部分其它商业银行以及部分省、市邮政储蓄的营业网点购买。
特此公告



1999年10月9日

关于发布《证券业从业人员培训纲要(试行)》的公告

中国证券业协会


关于发布《证券业从业人员培训纲要(试行)》的公告


  《证券业从业人员培训纲要(试行)》经中国证券业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试行。



中国证券业协会

2003年9月22日



证券业从业人员培训纲要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培训组织

第三章 培训类别及内容

第四章 培训要求

第五章 学时计算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证券行业的发展,提高证券业从业人员(以下简称“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规范和指导培训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和《中国证券业协会章程》,制订本纲要。

  第二条 本纲要适用于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规划、部署与组织实施的从业人员后续职业培训和惩戒培训。从业资格考试、专业水平考试的应试培训,在相关考试办法中另行规定。

  第三条 本纲要中的从业人员是指会员公司中获得证券执业资格的人员。

  第四条 从业人员培训由协会、会员公司和特别会员等培训单位组织实施。

  第五条 从业人员培训应符合证券业特点,内容上要注重实效性、针对性和前瞻性。


第二章 培训组织

  第六条 协会的职责:

  (一)制订行业培训规划;

  (二)制订行业培训标准,组织编、审培训大纲和教材;

  (三)建立行业培训资源共享机制,管理从业人员后续职业培训和惩戒培训的信息;

  (四)组织培训调研,开展工作交流;

  (五)组织行业专题性培训。

  第七条 会员公司的职责:

  (一)建立内部培训制度,指定相关部门制订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依据协会的行业培训计划,配合协会组织的培训。

  第八条 地方协会可根据协会的规划部署,负责组织所辖地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并承担相应的组织管理职责。


第三章 培训类别及内容

  第九条 培训类别包括:

  (一)后续职业培训。从业人员依照《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必须接受的持续教育培训。

  (二)惩戒培训。从业人员违反行政法规、执业操守和行业公约等需要强制接受的培训。

  第十条 后续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法规、执业操守、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实施规则与操作要点等。

  第十一条 惩戒培训的内容侧重法律法规、从业守则、道德操守等。


第四章 培训要求

  第十二条 各培训单位举办的下列培训为后续职业培训:

  (一)由协会、会员公司和地方协会按照后续职业培训大纲组织实施的培训;

  (二)由证券监管部门组织的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培训;

  (三)由证券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组织的业务准则、技术标准和操作规则等业务培训。

  第十三条 会员公司和地方协会自行组织的培训,满足下列条件,可作为后续职业培训:

  (一)培训内容为法律法规、职业操守、执业准则、操作规程及专业知识;

  (二)培训项目有明确的师资、讲义,且时间为4个学时以上。

  第十四条 惩戒培训由协会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在组织实施培训项目过程中,各培训单位应按以下工作程序进行:

  (一)定期公布培训计划;

  (二)制订详实的培训实施方案,周密安排教务和会务;

  (三)多渠道选聘培训师资,逐步建立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四)培训实行考核制度,重点考核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应有明确的考核结果;

  (五)设立培训质量评价环节,广泛征求培训意见和建议;

  (六)登记从业人员培训时间、内容、考核结果等有关信息;

  (七)各培训单位实施的从业人员后续职业培训,在培训项目结束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将培训信息以电子版形式正式送交协会。

  第十六条 培训可采取集中面授、网络教育及国(境)外院校和专业机构的代培代训等多种方式。


第五章 学时计算

  第十七条 从业人员的后续职业培训学时是指在年检期间应达到的培训学时。从业人员年检期间培训学时为20学时(简称总学时)。

  第十八条 凡属下列情况的,培训学时全额计入培训总学时:

  (一)协会组织的法律法规、业务操作和创新等内容的集中面授或远程形式的培训;

  (二)证券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以及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组织的法律法规、执业准则等专项培训;

  (三)会员公司和地方协会按协会制定的后续职业培训纲要组织的培训。

  第十九条 会员公司或地方协会自行组织的、符合后续职业培训要求的培训,培训学时可计入后续职业培训总学时,但最高计时比例不超过总学时的50%。

  第二十条 从业人员接受与证券业务相关的会计、法律、金融专业的教育,在年检期间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分别豁免后续职业培训总学时中的6学时、8学时和10学时。

  第二十一条 惩戒培训不得少于6学时,考核采取闭卷方式,重点考核法律法规知识。考核不合格者,须再次接受培训和考核。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纲要由协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纲要从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